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老年專區 ?>? 通知公告 ?>? 全國

          共享共融 繪就長三角一體化養老新圖景


          三省一市民政部門合力推動長三角養老場域逐步開放共享,加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養老服務均衡優質發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品質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科創動能最強勁的區域之一,當前長三角地區人口老齡化正處于加速階段。截至2023年底,三省一市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5235.44萬人,占總戶籍人口的25.4%,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戶籍人口老齡化率分別達到37.40%、26.02%、26.17%、21.00%。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共同挑戰,三省一市肩負著推動社會養老服務工作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的共同使命。

          “他鄉”變“故鄉” 讓異地養老更“可及”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城市間互聯互通步子越邁越大,“雙城”生活便捷程度不斷提升,為長三角居民異地養老、旅居養老創造了基礎。在長三角區域,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遷至環境良好、生活成本較低的周邊市縣生活,或入住異地養老院,開啟晚年生活。

          為滿足老年人群異地養老需求,三省一市民政部門合力推動長三角養老場域逐步開放共享。早在2020年,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上海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促進中心就聯合發布了首批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名單,長三角20個城市的57家機構入選,2022年這一名單已經擴大至江蘇、浙江、安徽近40個城市的108家養老機構。在浙江嘉興逸和源養老院里,目前住著800多位老人,其中60%來自上海。80歲的上海奶奶蔣玉華在這里一住就是三年。“為了給自己找個滿意的養老院,我來看了三趟呢!”來嘉興前,蔣玉華在上海考察了一圈,跑了十多家養老院,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從朋友那得知嘉興有個養老院,住的房間是套房,可以自己燒飯,還有大花園,價位也適中。“最重要的是這里的氛圍,大家就像鄰居一樣。”

          傳統養老模式之外,旅居康養正逐漸成為長三角居民養老的另一種“流行”養老模式。政府主導、市場參與,長三角老人旅居康養的選擇越來越多、品質也越來越高。2024年8月,三省一市民政部門聯合發布了《長三角康養旅居報告》藍皮書、300個2024長三角旅居養老地、100個2024長三角健康養老目的地。同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協議,選址安徽省廣德市,跨區域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

          浙江安吉縣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這些年也是長三角老人“鐘情”的旅居康養勝地。上墅鄉董嶺村依靠優越的自然稟賦,將“農家樂”打造為特色產業,吸引長三角老年人來旅居養老,每年5-10月來此旅居的外地老人數量高達3000-4000人;鄣吳鎮的“山嶼海·幸福城”養老公寓,有近200套現代化養老公寓,并建有生態農場、圖書室、電影院、健身房等設施,集度假養生、農業觀光、康復醫療等于一體,目前已成為安吉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養老社區,每年約有2萬名老人來此短期居住。

          “他鄉”變“故鄉”。在長三角區域,異地養老、旅居康養等正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為一體化養老走向更廣的范圍先行探路。

          “共享”到“共融” 讓養老服務更“優質”

          異地養老的普及,對人員“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公共服務供給“無縫銜接”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成為四地多部門合力破解的重點改革領域。

          針對老年人需求較高的就醫買藥問題,目前浙江省內11個設區市均已全部納入異地就醫門診醫保直接結算范圍,三省一市醫保卡在長三角已實現暢通無“阻”。示范區的探索則更進一步,嘉善縣通過高位推進慢病早診早治服務、深入開展接續性醫療服務等,構建縣域醫養結合新模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醫養服務需求。作為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毗鄰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的羅星街道醫養服務中心,是嘉善縣醫養結合的新地標。每周固定一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師、康復師、護士組成的醫護團隊都會到養老院里巡查,參照醫院病房查房的模式,仔細為每一位老人進行健康檢查。針對有特殊需求的老人,醫護團還會帶上專業的康復儀器設備,及時為老人提供專業醫療康復服務。負責人介紹,目前該中心已有100多位老人入住,其中就有20多位來自上海等長三角城市。同時,青浦、吳江和嘉善還創新開展了養老公共服務清單、百歲老年人高齡補貼統一標準等事項,并積極探索“養老機構服務與管理”標準、“老年照護評估”標準互認互通。

          相比“活力”老人,失能老人在異地養老更加需要“減負減壓”。自2021年起,長三角長護險試點覆蓋率已實現全國領先,老年人異地享受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待遇也逐步得到推廣。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啟動三批延伸結算試點拓展工作,試點覆蓋蘇浙皖三省12個市,機構總數達32家,涉及6個連鎖養老機構品牌,為失能老人異地養老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服務。

          與此同時,三省一市民政部門正在合力探索養老服務標準的互認工作。對于在三省一市異地養老機構入住、享受戶籍地補貼的老年人,實施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結果互認。由養老機構所在地縣級民政部門向長三角數據交互平臺推送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與分值,方便異地養老的老年人享受補助政策。

          隨著養老模式越來越多元、專業養老機構逐漸增多,養老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斷放大,尤其是專業護理人員緊張,已經成為三省一市共同的“煩惱”。為解決這一痛點,浙江省民政廳牽頭起草了《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等級共享互認方案》,通過實施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等級互認,三省一市民政廳(局)每季度向長三角數據交互平臺推送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信息,方便接口查詢護理技能等級、養老護理員入職或按技能等級享受當地崗位津貼等。“養老護理人員技能互認的推行,進一步調動了養老護理人員在長三角區域流動的積極性。”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三省一市也正在協同開展養老人才的常態化培養工作。目前長三角已有43所大中專院校設立了養老類相關專業,在校學生人數達到2萬余名,為長三角養老行業儲備了一批優秀人才。

          如今,四地已逐步打通交通、醫療、政務服務等重點領域政策壁壘。未來,只有持續不斷推出更優質的服務、更智慧的管理,才能破除隱形的“墻”,達成長三角養老一體化的“最優解”。

          “硬件”到“軟件” 共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長三角地區匯集智力、技術、人力、資本等眾多資源,如何加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養老服務均衡發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品質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仍有待深入探索。

          “再過十年左右,我國每3人中就有一位老人。適老化改造需求將大量、持續增長。”在當前的養老新形勢下,居家養老仍是老年人的主流選擇,如何將優質養老服務送進家庭、社區,既是社會關切,也是長三角養老一體化“提質”的重要方向。為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浙江省民政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實施細則》,為浙江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改善居住環境送上了一份“大禮包”。在浙里辦搜索“浙里康養”,進入“適老化改造”即可申請申購碼,讓適老化改造申請“一次都不用跑”。而且參與此次適老化改造補貼項目的老年人不限浙江戶籍,只要是常住在浙江的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改造房屋為老年人本人或子女在浙江的房產,均可以申請。

          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需求的增加也為養老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吸引了各類資金和市場主體的踴躍參與。去年8月,以“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為主題的長三角民政座談會在溫州召開,不少適老化改造標桿企業也參與其中。“作為一家適老化改造服務商,我們多年來深耕智慧養老服務行業,并且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為行業的規范化發展貢獻力量。去年我去上海接了一個適老化改造的項目,今年,也來浙江看看機會。”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除了硬件上的“適老”,讓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也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進一步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各地的服務顆粒度越來越細。嘉興作為浙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打出了“銀領云課堂”品牌,創新探索“各方參與、穩步推進、開放融合、服務銀齡”的長三角老年教育新路徑。寧波老年大學聯合社會公益組織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老服務中心推出文化養老項目,以“甬爸甬媽”視頻號為載體,通過挖掘校內外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代言人”,詮釋老年人從“被服務者”到“價值創造者”的健康老齡觀,全面展示老年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是使命、也是責任。在一體化的共同愿景下,從地域相連到發展相融、互促共贏,長三角養老一體化協作圖景正越來越廣闊,為長三角老年人攜手共享老年友好型社會發展紅利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專家點評

          董紅亞 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福利研究所所長、教授

          長三角一體化養老,源起于民間自發的異地養老、旅居養老。2018年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民政部門簽署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與發展備忘錄,上升為政府行為,主動作為,每年召開高峰論壇,持續深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養老合作,積極推動長三角養老服務政策、人才、標準、信息等全要素互通聯動。從搭建醫保、長護險異地結算等政策立交橋,解決老年人異地養老后顧之憂,到城市間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業務合作;從單一的異地養老保障,走向全面的人才培訓、品牌輸出等技術和產業協同。展望未來,一是搭建更廣闊的合作平臺,從事業協同走向產業合作。積極回應國家發展銀發經濟有關精神,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組建銀發經濟重點項目庫,高水平規劃長三角銀發經濟產業園區,積極爭取國家試點;依托各類開發區、綜合示范區等,促進銀發經濟跨區域合作,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助推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深化推進公共服務配套改革,讓老年人享有更公平更便利的服務。逐步建立面向常住人口的老年福利和服務供給機制;加大標準化建設,為養老服務各類評估、技能等級等結果互認提供保障;加強并規范日常數據交互,暢通信息,持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養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