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老年專區 ?>?通知公告 ?>?浙江省

          為老年人定制一條街 杭州小營如何激活銀發力量?


          “多彩叮當便民服務一條街” 圖自小營街道

          一天落幕,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葵巷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陳惠琴的微信運動步數又上了五位數。“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去哪里徒步了,其實我每天都和同事們在華藏寺巷打轉。”

          這條讓陳惠琴“健步如飛”的小巷,坐落在萬安橋地鐵站旁,整條巷子掐頭去尾只有150米。巷子雖短,內里卻別有洞天:巷頭是IT維修服務中心,緊挨著的是康養驛站和老年食堂,再走幾十米,是即將開放的共享洗衣房。

          “我們給這條巷子取了個新名字,叫‘多彩叮當便民服務一條街’,預計今年5月中旬完工。”陳惠琴說,這條街區將面向老浙大、葵巷、大學路三個社區(以下簡稱“老大葵片區”)的老年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便民服務,特別是全新落成的共享洗衣房,將以優惠價格為獨居、孤寡、高齡老人提供洗衣和烘干服務。

          為老年人“定制”一條街,是小營街道今年實施“多彩銀齡”志愿服務行動的最新動作。在這個老齡化率高達41.81%的市中心街道,銀齡群體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怎樣讓近3萬名老年人“握指成拳”,發揮出“銀發力量”,助推銀發經濟發展,我們從這條街出發探尋答案。

          銀齡志愿——

          聚起12支隊伍,老伙伴共筑新街坊

          一把卷尺,一本本子,一支筆——過去幾個月,大學路社區居民王鶯出門總是揣著“三件套”。“自從社區和我們說這里要建‘多彩叮當便民服務一條街’,我就想先摸清場地情況和可以利用的空間,給店鋪設置提供依據。”社區討論會上,她拿出了自己測算后制作的街區平面圖,讓大家眼前一亮。

          這是63歲的王鶯成為小營街道銀齡志愿者的第二年。去年,她加入了由小營街道和上城區馬奶奶社會工作室攜手打造的“多彩公益圈”。“多彩公益圈”項目總督導馬麗華介紹,作為以公益為紐帶的社區治理品牌,“多彩公益圈”已在小營運行了8年,截至2024年12月有實名注冊志愿者3482人,其中有700多人都是來自各個社區的“銀發力量”。

          從居民中來,為居民服務,銀齡志愿者走街訪戶,更了解“老伙伴兒們”的所需所想。就像67歲的志愿者張云所說:“這是我們居民自己的一條街,要提供更多大家日常所需的東西。”

          在“多彩叮當便民服務一條街”上,便民是志愿者們尋找商戶入駐的“第一準則”。以開鎖為例,張云說,常常有鄰居問她哪里可以換鎖、修鎖。“借著這次打造街區的機會,我們專門去金錢巷附近找了一位有20多年經驗的資深鎖匠鐘師傅,邀請他進駐街區。”

          不僅要把人“請進來”,還要給到老年居民最大的實惠——經過和鐘師傅的商議,開街后,“多彩公益圈”志愿者可以享受9折優惠,80歲以上老年人可享受8折優惠,持證困難群體、退役軍人、殘疾人等享受7折優惠。

          “不要小看開鎖這件事,老師傅懂的手藝很多,比如換修鎖、配鑰匙、定配鎖具等,對于居民來說,以后就是看得見的方便。”張云說。 

          多彩公益圈銀齡志愿者講解 圖自小營街道

          無獨有偶,75歲的志愿者唐紅也在為這條街區奔波。“看到街道、社區、‘馬奶奶’都這么有心在推動這條街區落地,我更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在大學路社區,大家都親切地喊唐紅“大姐”,不管是上門走訪,還是路上碰到,鄰居們總要停下來和“大姐”說兩句。“有時候回到家,也會有電話、微信進來,我會把大家的意見建議整理好,帶到討論會上,盡可能滿足居民的需求。”

          “銀齡志愿者是基層治理的寶貴財富。”小營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民政部提出,新時代“銀齡行動”要提高老年人參與的廣泛性,將參與主體從老年知識分子拓展到全體老年人,同時將行動內容拓展到“銀發巡邏”、互助養老、探訪關愛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參加“銀齡行動”。

          為了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今年小營街道各個社區將通過“多彩公益圈”平臺廣泛吸納活力低齡老人,推動老年群體從“服務對象”向“治理主體”轉變,成為社區的“穩定治理伙伴”,形成文化傳承、矛盾調解、巾幗文藝等“一社一品”12支社區特色銀齡志愿隊伍。

          在此基礎上,小營街道還將創新推出《多彩銀齡志愿者授星標準及管理辦法》,計劃到今年年底,實現1000名銀齡志愿者加入“多彩公益圈”,發布100場“多彩銀齡”志愿服務活動,并為100名榮譽志愿者授星。

          社區志愿者上門查看獨居老人情況 圖自小營街道

          銀齡守護——

          獨居老人全天候關注,數智賦能原居安養

          “馬市街一戶居民家出現燃氣泄漏預警,趕緊去看看!”今年3月,一個平靜的下午,小營街道“獨居老人安全守護一件事”大屏上亮起警報。馬市街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茹東在手機上收到預警信息后,5分鐘就趕到了現場。

          原來,710室的江奶奶做飯忘記關煤氣,人又暫時走開了一會兒,滿溢澆灌導致了煤氣泄漏。經過現場緊急處理,這起燃氣安全隱患事件化險為夷。“從網格員抵達現場到解除預警只花了3分鐘,燃氣預警幫了大忙。”茹東說。

          去年4月以來,像這樣的安全守護預警,在小營響起了3300余次,包括綜合預警、燃氣預警、煙感預警、安居守護SOS等類型,每一次都被妥善處理。這背后,是“人力+數智”的協同合作——

          小營街道近3萬名老人中,有80周歲以上老人5589人、百歲老人19人、獨居老人1592人,而專職社工僅186人。人力有限,數據幫忙。圍繞高齡孤寡、獨居、殘疾等特殊困難老人,上城區在小營試點“獨居老人安全守護一件事”應用場景,探索數智賦能的原居安養新路徑。

          小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獨居老人安全守護一件事”重點關注老年人安全問題,結合老人獨處、外出、就醫等不同場景,設置了走訪超時、煙感預警、水務預警、電力預警等8個預警模型,運用人工智能算法,結合歷史數據對比,根據異常波動程度進行分級監測,對獨居老人做到時時關注、及時服務。

          比如,葵巷社區華藏寺巷的王奶奶出現了家中連續16個小時沒有用水用電的異常情況,觸發水電綜合預警,網格員上門聯系后得知,是因為老人腿受傷了被接到兒子家康復,短期內不回家。“社區第一時間掌握了獨居老人的居家情況和動向,開展關懷慰問和后續服務跟進。”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陳惠琴說。

          這個集分析、研判、預警、指揮、服務于一體的閉環式養老服務新模式,整合了各個部門投放到社區的養老服務資源,形成了多方協同、聯動響應機制。在上門走訪過程中,網格員累計收集需求、發現問題300余條,“7×24小時”的全天候守護,讓居民滿意度提升至了99.3%。

          在小營,銀齡守護不止于此——

          大學路社區居民委員、杭州市健美協會副秘書長傅建陳把健身課送到老年人身邊,“希望通過這些科學的社區健身課堂,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受益,活到老、練到老、健康到老”;

          街道知聯會理事企業彩虹魚康復護理院每周一開放公益門診,為社區群眾開展義診,傳播康復理念,并邀請專業人士提供健康咨詢、運動指導、營養配餐等一系列服務,讓社區居民享受到更全面、更專業的健康關懷……

          小營街道相關負責人說,街道將進一步整合區域內多種養老服務資源,深化家、社、院融合,打造多主體參與、多資源整合、多平臺共享的聯動共同體,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安諾新城康養中心的老人觀看文藝演出 圖自小營街道

          銀發經濟——

          集聚健康產業資源,拓展銀發群體消費場景

          一年前,91歲的孫綏之和87歲的妻子杜蘭芬有了一個“新家”:50平方米,一室一廳,距離皮市巷的老房子走路只要10分鐘。最重要的是,“新家”有電梯,這讓原本一個月都不下樓一次的孫綏之,每天都能出門散步。

          這個讓老朋友們羨慕的“新家”,坐落在大學路社區的安諾新程國際康養中心,是一家集合了“醫、康、養、護”服務理念的養老機構。負責人白巍介紹,中心啟用一年來,已經入住了150位老人,入住率近50%。

          “你們忙,我去醫院配點藥。”正聊著,杜蘭芬揣起小包,步行去了附近的浙大二院。“這里緊鄰醫院,浙一、浙二、邵逸夫都在邊上。正因如此,由醫院轉診出來治療、康復的病人特別多,遇到突發送醫也很快。”白巍說。

          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的小營街道,轄區內坐擁三家大型醫院,健康產業高度集聚。今年省政府出臺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持續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作為觸達老年人生活“最后一公里”的街道,小營打破機構、企業、醫院、高校等各方參與養老助老的“圍墻”,探索為老年人提供全鏈條、整合型養老服務的新模式,賦能銀發經濟發展。

          去年11月,由紫金社區與馬市街社區共創的“芝麻幸福鄰里坊”在清吟街108號開張。不同于其他幸福鄰里坊的“獨門獨院”,這幢樓的3-6層是中大朗頤運營的養老機構,1-2層則嵌入了康養驛站、老年食堂和城市書房等。“在‘芝麻幸福鄰里坊’,老年居民不僅能體驗老幼共融的社區文化,還能以優惠價格入住樓上的養老機構,實現社區與養老機構的互為補充。”茹東說。

          圍繞優化銀發群體消費場景,小營街道積極運用轄區內德壽宮、五柳巷等景區資源,聯動餐飲業和住宿業,讓銀發生活“潮”起來。

          駿杰的設客咖啡開在建國南路,已有4年時光。“開業以來,生意一直還不錯。”駿杰說,這家小店靠的不是“網紅”,而是“長紅”。“我們主打社區店,基本都是老客。像周邊的許多上班族和居民,都認準了店里的味道。”他舉例道,“比如建國南苑有一位60歲左右的大伯是健身愛好者,經常到店里點一杯美式。”

          “附近生活著許多退休的大伯阿姨,其中很多都是熱心于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熟面孔。”駿杰說,得益于鄰里支持,咖啡店才能茁壯成長,他和這家小店也希望為小營提供一些溫暖,“目前,我們和街道、社區聯動,只要是街道和社區的志愿者,到店就可以享受五折優惠。”

          接下來,小營街道還將立足轄區內現有健康產業資源,通過“服務升級+產業融合+數智賦能”模式,積極探索銀發經濟發展新路徑,推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銀發經濟生態圈。